总部港携“海绵宝宝”来袭,让暴雨之夜不再“看海”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8月1日16:00时,受到台风“韦帕”影响,漯河市区突降暴雨,市气象局17时25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:漯河市的部分地区降水量已达100毫米。同时于18时启动防汛III级应急响应。受风雨影响,市区部分树木被连根拔起!个别停放在树下的车辆被砸中受损。
同时造成市区多条路段积水严重,公交车秒变“游船”,汽车漂浮水面,朋友圈里纷纷开启了晒”海景”大赛,“剧版暴雨“纷纷出场:
——今天的雨好大,像依萍找她爸那天一样大。
——比皇上给魏璎珞送伞那天的雨还要大。
——比柏海给七七送伞那天还要大!
一张漯河雨天“最美送伞摆渡人”的照片更是火爆朋友圈。
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
内涝不仅是一个老问题,甚至是一种城市顽疾。其实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,当时由于造成的损失比较小,所以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。但自2010年以来,5年中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(2551亿元),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城市内涝的问题。
那么,城市内涝有办法解决吗?
当然有。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性的“海绵城市”建设。2015年和2016年,财政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水利部综合考虑研究,分两批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。所谓“海绵城市”,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“弹性”,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缓解暴雨季节的内涝,雨水多了,还能蓄到“海绵”里,缺水了,挤挤“海绵”供水。最直接的目标,就是小雨不积水,大雨不内涝。
>>>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
>>>让城市不再看海
作为漯河市海绵城市的重点建设区,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引入影响开发技术,结合漯河的绿地生态体系和开放空间系统,以城市的建筑住区、道路绿化、公共绿地和广场、生态水系等为载体,将海绵系统融合在城市多维空间结构中,形成城市海绵微单元+复合海绵微单元+绿轴海绵微单元+城市道路海绵网的四级融合的城市海绵体系。同时综合采取下沉式绿地、绿色屋顶、透水铺装、生态树池、雨水花园、湿塘、植被缓冲带、雨水净化回用设备等措施,通过“源头消减——过程控制——末端治理”多重手段,控制雨水径流总量,降低面源污染,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,构建生态宜居示范区。
海绵城市
一个会“呼吸”的漯河,正向我们走来……
>>>大美总部港
>>>一处会吸呼的理想佳境
十六年昌建集团情耕漯河,于先进之上精琢城市理想生活。汲16载研发智慧,在经典之上萃取时代灵感和地域特征,匠筑昌建·总部港,并赋予建筑更具时代审美的形态,以及更适宜城市理想的亲和力,擢升资本传世恒值,沉淀时代印记。其所处位置牡丹江路,作为漯河海绵城市的重点示范之路,在大风横行、焦灼等待积水散去的暴雨之夜,仍旧能够保持路面无积水,畅通无阻,让漫漫归家路变的从容而优雅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